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276节 (第1/2页)

“与此人在同一届武举,真是我之不幸!”

“看来武举甲等十六名的名额,又少一位!”

长安城武举考场,不少考生直呼倒霉。

他们遇到武力惊人的考生,自知不敌。

武举也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等有十六个名额,担任都尉、校尉、将军,乙等四十八个名额,担任军司马、都尉,丙等一百二十个名额,担任百人将,丁等五百个名额,担任捕头、什长或者训练成高阶兵种。

如果选上了十六个甲等名额,可以成为中高级军官,可谓是一步登天。

武举考场,有能力举起八百斤巨石之人,屈指可数。

“步射丁等。”

“骑射丁等。”

“力量丁等。”

“速度丁等。”

在相同一个考场,一个头戴白幍巾的儒生测试的成绩出来,武考官尽皆摇头。

“以你的资质,不仅甲等、乙等算不上,丙等、丁等的评价也是奢望。除非你的兵法至少拿个乙等,才有点希望。”

“你为何不去参与文举?”

武考官见此人武力低到令人发指,还敢来参与武举,不敢置信。

武举分为考验武力值的武艺考核,以及统帅值的兵法考核。

这个头戴白幍巾的儒生,武力值明显不过关,因为武举的甲乙丙丁名额,是按照成绩排名划分。

哪怕是丁等,至少也有几项能力是丙等或者乙等。

此人各项能力丁等,按照武力评级,肯定无法中举。

除非此人的兵法科目可以取得成绩。

白幍巾儒生淡然:“如今是乱世,只有弃笔从戎,才能救万民于水火。”

“既然这是你自己的意思,我们言已至此。”

武考官不再干涉。

“如果与我们竞争的都是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何愁不能中举?”

“怪不得常人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哈哈,看来我们虽然不如那个举起八百斤巨石的怪物,但也不会垫底。”

“此人难道就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吗?我们武举可以中举的人,可都是能上沙场斩将夺旗的人物,可不是他们这些侃侃而谈的腐儒。”

一群参与武举的考生见到白幍巾儒生各项成绩都是丁等,不由冷嘲热讽。

其实白幍巾儒生武艺略胜普通人一筹,只是武举的目的是挑选将才,因此各项考核标准很高,才显得这个白幍巾儒生手无缚鸡之力。

白幍巾儒生也不生气,只是淡然视之。

举起八百斤巨石的武人,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暗中打量这个白幍巾儒生,总认为对方是个奇人。

明明这些儒生看不起武举,应该参加文举才是,结果这个儒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参与武举,认为兵家大事才是乱世第一大事。

如果这样的人还不能称得上是奇人,那么天下间就没有几个奇人了。

除了长安考场,蒲州考场、商州考场、咸阳考场等地,都出现了一些成绩突出的考生。

这些人,可能是历朝历代的文臣武将,通过科举这种快捷的方式得到晋升,快速融入张华的势力。

也有类似于李显忠一样,不屑于参与科举的武将,直接应征入伍,征战沙场,凭借军功晋升。

古代,文举比武举重要,武举几乎被忽视,除了士人掌权以外,还与武将职位世袭、军功制有关系。

军官的位置就那么多,不少武将的子孙可以得到荫蔽,世代为将官,士兵杀敌,还有可能被提拔为军官,而没有经验的武举人,难以胜任将军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只是候补。以至于武举没有什么存在感,武举人的地位也不高。

在张华这里,武举的地位已经有所提升,不再是摆设,还要考核兵法。

第二次科举持续了数日才结束,主考官下令批改卷子,以拟定最后的成绩。

张华任命谢安、韩非、姚崇三人为文举考官,李绩、陈庆之、范仲淹为武举考官,评议等级划分。

只有甲等的考生有资格参与最后的殿试,由张华进行最后把关。

各个考官也不好夹带私货,毕竟参与殿试者的优劣,张华可以看得出来,要是一些平庸之辈出现在殿试,说明有人舞弊。

中天阁书院,几十名儒生在等待科举结果放榜之前,设宴谢师。

“恩师不但传道受业解惑,而且在长安之战,救我性命,恩同父母。学生若是能够高中,定然感激不尽,终生不敢忘记恩师之德。”

在长安之战,被教书先生救下的儒生,向教书先生行父子之礼。

“先生平时教导,鞭辟入里,此次科举,不算困难。”

“我们中天阁书院众人若是出仕,定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院众多儒生参与长安之战,又参与科举,已然有些明白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