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284节 (第2/2页)

好书推荐: 重生九七年

中天阁书院因为科举,一举成名,王守仁成为张华的幕僚之后,张华仍然允许王守仁以王知行的名义招收门生,扩大心学的影响力。

张华允许诸子百家争鸣,以促进思想进步,心学也是重要的一个流派。

虽然心学还是儒学的范畴,但它探讨的东西,与孔子、朱熹的儒学已经有不小的区别。

再者,王知行在中天阁书院招收门生,与我王守仁有何关系?

李显忠被任命为军司马之后,又被张华提拔为折冲校尉,加入禁卫军,与吴玠一起组建一支新的军团。

吴玠与李显忠都是南宋武将,双方的作战风格相近,配合更加默契。

南宋有诸多名将,全部南宋名将组成的军团,都足以令天下撼动。

王守仁的中天阁书院门庭若市,但王守仁仅仅招收了五十个他认为有潜力的门生,至于更多的门生,他也教不过来。

而且,今后张华若是带兵出征,王守仁必定要随从出征,为张华出谋划策,没有闲暇教导大量学生。

王守仁最为擅长的是智谋,在战场上以智谋取胜,符合军师的定位。

王守仁闲暇时,就在长安城传道受业,担任王知行的角色。

当有战事,王守仁又成了军师将军。

“我被大将军提拔为折冲校尉,奉命与吴玠成军。吴玠乃是名将也,我也服其勇猛,即使担任副将,也丝毫不觉得委屈。但从今之后,我与先生相见的时间就不多了。待有闲暇,我们再煮酒论英雄。”

李显忠与王守仁结为知己,因为王守仁的举荐,李显忠被张华提拔为折冲校尉,距离李显忠担任百人将,不到一个月。

“你且去吧,想必今后征战,我们二人,必定会有配合。”

王守仁为李显忠送行。

王守仁成为夏军的军师,而李显忠为吴玠军团的副将,两人今后征战,确实会频繁配合。

“却也未必。依我来看,接下来,夏军必定东征西讨,可能会分为几个战场。天下,实在是太大了。”

李显忠却认为自己以后未必与王守仁在同一个战场。

只要关中彻底统一,夏军必定会向四方出击,东征西讨。

一向在洛州种田的范仲淹,在从长安城回到夏城之后,开始招募士兵,明显有插手关东的倾向。

在张华攻略关中之时,范仲淹一直奉行消极防御的原则,无论关东群雄如何攻伐,范仲淹都作壁上观,不予理会,只要守住洛州,保证张华没有后顾之忧就好。

甚至在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努尔哈赤的后金国击败时,范仲淹也无动于衷,为张华守好发家之地。

如今张华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关中变成了大后方,而范仲淹镇守的洛州成为前线,范仲淹终于改变原则,开始备战关东。

张华对范仲淹这个洛州刺史相当满意。

范仲淹的天赋“防线构筑”,可以让统帅的将士获得生活技能“中级筑城术”,加快修建军事建筑的速度,同时提升边塞士兵训练时获得的经验,最适合担任守边的任务。

范仲淹也做到了在他镇守期间,洛州没有失去一座镇子。

当然,这也与关东群雄相互争斗,没有精力去攻打地势险要的河洛有关。

等到关中群雄逐鹿,出现一个霸主时,河洛就未必安全了。

因此,范仲淹奉张华的命令,改变消极防御的策略,变更为积极防御。

所谓积极防御,就是在敌人打来之前,提前消灭敌人,达到防御的目的。

你死了,就无法威胁到我了。

这也算是一种防御策略。

王守仁刚刚加入张华势力不久,但王守仁对张华势力的战略方向也有所察觉。

张华占据关中这么一处丰腴之地,兵多将广,在次年必定会开始一轮新的扩张,只是目前王守仁也不知道张华钦定的扩张方向。

李显忠在离开之前,向王守仁问道:“以先生推测,夏军接下来会向何地扩张?”

王守仁淡然答道:“虽然我还不知主公内心真正的想法,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在新一轮的扩张之前,主公必定会出兵攻克陈仓。”

王守仁负手看向空中,天降大雪,长安城银装束裹,一片祥和,可见各处人家,炊烟袅袅。

如果不是王守仁清楚四周形势,还以为自己生活在治世。

但王守仁知道,张华积极罗网关中、河东各地的名将、名臣,志在天下,占据关中,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长安城的宫殿,一只白狐从窗外闯进来,爬到张华的书案上。

张华先后击败完颜宗望、周亚夫两个军团之后,难得休息一段时间。

然而领地各处的情报传至张华这里,张华依然要日理万机。

其中一封来自黄河以北的折子,让张华忧心忡忡。

“小白!”

一个灵动的少女从窗户爬了进来,找寻逃走的白狐。

“香香,我说了许多遍,今后要走大门,不得爬窗。”

张华发现孙尚香直接爬窗户,一脸黑线。

“原来小白在这里。”孙尚香抱起书案上的白狐,瞥见折子的内容有孙策的名字,于是好奇问道,“莫非这份折子与我兄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