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681节 (第2/2页)

战国四公子,以魏国的信陵君统帅能力最强。

孟尝君的统帅能力不如信陵君, 但孟尝君也不打算统领三军, 真正守城的主将应该是兵家司马穰苴,孟尝君只是副将。

司马穰苴的领兵能力,加上孟尝君的号召力,临淄全民皆兵, 实际上, 临淄城没有那么容易攻打。

齐国三猛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在被俘虏之后, 诸葛亮用“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劝说他们归降。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莽夫,被诸葛亮、李绩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很快就归顺。

至于明军武将秦良玉,反而难以招降。

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与祖大寿、吴三桂、洪承畴等逆臣,截然相反, 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想要招降秦良玉, 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来看, 崇祯皇帝朱由检招揽了一批名将,只是,朱由检能力有限,还是没能击败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反而被张华在大战中斩杀。

明朝毕竟是最强盛的几个王朝之一,名将如云,张华势力也有不少来自明朝的文臣武将, 譬如王守仁、于谦、张煌言、朱骥、邓子龙……

这个世界, 明朝的皇帝还是建立了不少势力, 洪武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崇祯帝朱由检都有建立势力, 只是领地相隔较远, 各自为政。

“令诸葛亮、李绩等人,随机应变,继续攻打齐国。”

“令柴荣小心与赵匡胤交战,我会派遣一支兵马,前去相助柴荣,击败赵匡胤。”

张华知道柴荣兵力不足,还无法击败赵匡胤, 争夺鲁国。

早在诸葛亮东征的同时,张华已经下令许昌、汴州、宋州等城池招兵买马, 帮助柴荣击败赵匡胤,以及为诸葛亮补充损失的兵力。

否则仅仅以柴荣的兵力,还无法压制赵匡胤。

柴荣、赵匡胤龙争虎斗, 二人的用兵能力,相差不了多少。

柴荣手下有曹彬、曹玮、张永德、王全斌、符彦卿等武将,赵匡胤手下有赵光义、潘美、慕容延钊、石守信等武将……这些武将几乎都在一个时代, 知道彼此的底细,所以难分难解。

“朱由检麾下还有明朝的名将李文忠……在燕云,明成祖朱棣麾下也有不少明朝武将……至于洪武帝朱元璋,比朱由检和朱棣势力加在一起,还要强大……”

张华仔细想想,自己势力的明朝武将,数量还不够多,多数明朝武将还是投奔了朱由检、朱棣、朱元璋等明朝皇帝。

当然,还有少数背叛了明朝的武将投奔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

朱由检在山东,朱棣在幽州,至于朱元璋……

张华暂时不必担心朱元璋的威胁,朱元璋也有自己的强敌。

张华对关东之地进行布局之后, 依然以关中为中心,进行经营,图谋西凉的秦国。

秦国占据的西凉, 位于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居高临下, 威胁一马平川的关中。

如果不尽快击败秦国,那么,张华就无法将重心放至关东。

因为白起不再为秦国效力的缘故,秦国第一名将变成了老将王翦,这让讨伐秦国的难度,稍微小了几分。

张华的禁卫军渡过黄河,遭遇风雪,冰封千里,张华临时在一座村庄休息。

虎卫营、陷阵营、曳落河几支精锐兵马,在村庄四周巡逻,拱卫张华的安全,防备森严。

虽然飞虎将军李存孝退至晋州,又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去燕云十六州,但谁也不好说李存孝会不会杀一个回马枪,刺杀张华。

在风雪封山之际,张华也没有闲着,召集王守仁、陈庆之、邓艾、宋献策、敬翔等人,商议天下大势。

“李世民与刘秀的兵力,在伯仲之间,二人无论自身还是麾下的武将,也平分秋色,各有优劣。预计在一年半载,两人难分胜负。”

“在李世民与刘秀决出胜负之前,我们必须尽快平定秦国。”

“彭城范增、汝南司马懿,也必须尽快讨平,否则后患无穷。范增与司马懿二人,老谋深算,一般谋士都会被他们算计。”

“待诸葛亮平定山东诸国后,西线出兵讨平秦国,东线出兵讨平范增、司马懿……”

正当张华与王守仁、陈庆之、宋献策等人商议两线作战,尽快扼杀隐患时,村庄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兵器声。

“怎么回事?”

张华带着王守仁等人出了茅屋,而孙尚香、杨妙真、吕玲绮等武将剑拔弩张,担心有人对张华不利。

这个时候出现兵器撞击声,不免让人草木皆兵。

一个虎卫军前来禀报:“村子外面有一个武人,打伤我们数十人,想要求见主公。”

孙尚香说道:“相公切要小心,对方说不定是刺客。”

“我有你们护卫,这座村庄有几千兵马,四周还有几十万大军,即使对方是刺客,何惧之有?”

张华全部加点武力,自身武力超过90,又守卫森严,即使再次遭到李存孝袭击,张华也不至于像是上次那么狼狈了。

村庄外面,一员武将试图靠近村子,被许褚率领虎卫军拦下,与虎卫军发生冲突,甚至惊动了张华。

几十个虎卫军七倒八歪地倒在雪地上,叫苦不迭,显然是被这名陌生的武将击败。

许褚怒瞪此人,还没有出手,而是第一时间派人向张华禀报。

要是许褚出手,此人未必敢这么嚣张。

陌生的武将见张华一行人出来,如众星拱月,知道对方一定就是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