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 (第1/2页)

沈劭是晏大去江西行镖时救下的,一直被说成九江人,月夕一直未曾把他跟扬州沈家联系在一起。

更重要的,还来自于晏大的隐瞒。

有一阵子,正气堂里盛传沈劭是晏大的私生子,月夕曾质问沈劭的来历:“爹爹向来对沈劭的身世讳莫如深,莫非他当真是爹爹的私生子?”

“胡说八道。”晏大斥道,“我晏大只有你一个女儿,也从未做过对不起你母亲的事。”

“那爹爹为何不说明白。”月夕急道,“外头风言风语的,传的那样难听,爹爹可别说没听见?“

晏大那时看她委屈,便跟她说:“阿劭的身世不好说,他父亲遭了罪,他无故受牵连,后来偷偷跑出来,免了一死。阿劭是个好孩子,这些年帮了爹爹不少。爹爹救过他,就不能再害他性命。你就当帮帮爹爹,可好?”

那事,到此为止,月夕又哪里会去查九江究竟有哪个姓沈的遭了罪,而沈劭又是谁的儿子?更不会联想到常阳侯那死于流放路的幼子。

可季窈口中的常阳侯公子,真的是正气堂的沈劭么?

月夕听罢,已然无心再跟季窈废话。她推说自己又头晕了,打发走了季窈,匆匆入了清风阁,再次翻出了凌霄的日记。

凌霄的日记从正兴十二年记到正兴十九年,她翻了头尾,就是没翻中间,怪不得错过了。

不翻不知道,正兴十七年是多事之秋。

那年,凌霄的乳母曾氏意外溺死在御花园的水塘,种种迹象指向当初的二皇子,也就是当今的皇帝。未料凌霄却出面力保窦泓,最后那案子成了悬案,

而二皇子却还是因此受累,错过了另一件大事。

那年,先帝大力改革朝政,广纳谏言。

常阳侯沈罄上书,列出十条施政举措,条条针砭时弊,轰动一时。

先帝十分赞赏,召沈罄入阁,主持改革。为表尊崇,先帝原本派二皇子窦泓南下迎沈罄入京,却因曾氏之死作罢,改由太子亲赴扬州。

那趟南下的收获颇丰,太子不仅相中了沈罄的长女沈仪,欲迎之为太子妃,还带回了常阳侯公子沈劭,为东宫詹事府少詹事。

沈劭,确实是那二字。

月夕一时难以置信。

可常阳侯公子分明已经死了。

莫非是同名?

她一目十行地搜索着沈劭的名字。

真多。

自从沈劭进京之后,凌霄的日记里,“沈劭”二字无处不在。

幸而后来的日子并没有太长,不至于让月夕找的太辛苦。

仅仅一年多,正兴十八年冬,改革失败,常阳侯沦为弃子,被削去官职、侯爵,风光百年的沈家被贬为庶民,沈罄并兄弟、儿孙十五口男丁流放至贵州。但祸不单行,流放至江西之时,沈罄一行遭遇劫匪,官兵不敌匪刀,致众人死于非难,其中自然包含初露锋芒的常阳侯公子,沈劭。

月夕震惊无比。

正兴十八年冬,江西,时间和地点都对上了。晏大就是在那时救回了沈劭。

沈劭确实是当年的常阳侯公子。

可更让她震惊的是,凌霄明明认识沈劭,却从未告诉她,一直将她蒙在鼓里。

她一直以为,沈劭是他二人共同的敌人。

不是,从来不是,沈劭只是她一个人的敌人,对凌霄而言,兴许是……心上人。

她心情复杂地看着凌霄的日记。

里面的文字,慷慨激昂。

——太子哥哥说阿劭在流放路上遭了劫匪,被杀死了。

真真天大的笑话。

阿劭武功高强,连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区区几个劫匪何足挂齿?

这必是阴谋,是有人用下三滥的手段害死了阿劭。

我想去找父皇,求父皇替阿劭主持公道。可哥哥却拉住我,说不能去、不能查。他何尝不曾替阿劭请过情?可父皇为常阳侯所累,被朝臣围堵心力交瘁,不愿听到一个沈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