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页 (第1/2页)

想起从前之事,太后的眼角也泛起淡淡的笑意,却又叹息:“好汉不提当年勇,那点本事早就被宫里的勾心斗角消磨殆尽了。倒是后生可畏。你瞧晏氏,只一人之力就把窦献耍得团团转,好生厉害。”

周嬷嬷打量她的神色,低声问:“太后如今觉得晏女史如何?皇上若要娶她,太后是个什么想法?”

“能有什么想法?”太后面不改色地将药一饮而尽,擦了擦嘴角,“她将你我从那龙潭虎穴里摘了出来,已经卖了个极大的人情,我还有不点头的道理么?”

周嬷嬷道:“道理是道理,但是太后得过得了自己心里头的坎才是。”

太后默默地看向船舱外,莽原上覆着白雪,河边一棵枯树上,停着许多黑色的小点,能听到乌鸦寂寥的鸣叫。苍凉萧瑟,正如她此时的心境。

“慢慢来吧。”太后靠在隐枕上,道,“晏氏那头是否有消息,她果真北上了?”

“确实北上了。”周嬷嬷道,“赵福德说,女史始终放心不下皇上,想要北上找他。另外,她还放出了消息,说国玺在她身上,故意将兵力引到北边,好让太后顺利脱险。”

“她自己又是如何逃脱的?”太后又问。

“听闻是设了障眼法。她让一个宫人穿了太后的衣裳,坐在马车里。叛党笃定女史不敢舍了太后,也不着急,只远远跟着,等女史放了李妍就动手。不料,女史通过一道桥之后,那桥突然断了,将所有人甩在了后面。叛军好不容易撵上之时,只看到马车停在路边,里头只有李妍,其余人等不知去向。”

说完,周嬷嬷也觉得颇是解气,道:“也不知江东王和李阁老气成什么样子了。”

太后弯了弯唇角,不置可否。

大船已经行走了几日,她感到十分疲惫。只跟周嬷嬷闲聊了两句,便慢慢躺下。

“还有多久才到应天?”她问道。

“方才奴婢问了赵福德,他又去问了那姓唐的把头,说是还有十余日。”周嬷嬷道,“不过,若是太后吃不消,我琢磨着,是否在半道上找个地方停船歇上一歇?”

太后摇摇头:“不必,尽快赶路。若被窦献的人追上,那就不好办了。”

周嬷嬷应了个是,正要退下,太后忽而又问:“那东西在何处?”

“就在衣箱里,”周嬷嬷忙道,“奴婢每隔一个时辰就去看一回,安然无恙。”

说罢,她忙打开衣箱,取出一只锦盒。

看到盒子里的国玺,太后终是放下心来,点了点头。

周嬷嬷服侍太后躺下,替她掖了掖被角,低声道:“太后安心,随船的虽是江湖中人,但据奴婢观察,他们颇为规矩。行走经过,无不刻意绕开太后的舱房,端茶送饭都是低声细语的,颇有教养。更何况,还有赵福德和禁军在外看守,不会有人闯进来的,太后安心歇息吧。”

太后点点头,望着上方的舱板,听着外头传来的水声,心神慢慢平和。

将国玺交给她保管,是晏月夕的主意。

风声(上)

——“如此重要的物件,由我携带不合适。”分别前,月夕对太后道,“于情于理,还是交给太后最为妥当。”

那时,连太后自己也觉得,这话虽然说得合乎仪礼,却不能说是个好主意。她到底年迈,自身尚且难保,更何况保住国玺?

晏月夕却坚持如此。

“太后无需忧心,我自有办法。”她说,“只是,太后需得全然信任我,照我说的做。否则,功亏一篑,不仅危及太后性命,连皇上也要连累其中。。”

太后虽仍然不喜欢晏月夕,却知道事关重大。江东王和李阁老的追兵,必是追着晏月夕去的,她须得防着自己和国玺一道落入他们手上。而太后在他们眼皮底下去了南方,相比之下,国玺交由她带着,更为隐秘也更为安全。

还有一层,晏月夕不曾说。

皇帝如果真的遭遇不测,为了避免朝政落入奸佞之手,太后须得出面主持大局,另立新君。

万一到了这个时候,国玺就有大用。

太后闭了闭眼。

她虽经历了许多沉浮,但也许是人老了,如今,她已经不敢将事情往最坏的地方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