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忠奸不两立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太平捕

靖嘉帝接到后,看了,但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再一看,竟然没有毛本柳的名字,这就更奇怪了!横竖拿不定主意,为什么没有毛本柳的名字,他的意见是什么呢?于是就命令内侍悄悄出宫,去宣召毛本柳进宫,细细地问一问。

内侍领了密旨,悄悄出宫,到了毛本柳的私宅,秘密宣召进宫。

刚好,毛本柳在昨天拒绝了智秀国、于廷臣二人的联合办公,以及写奏章上报复旨,他在想这两人联合起来,达成一致意见,自己不就是落单了?不合群了?

他想了之后,马上恢复正常,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即便不合群、落单了也无所谓,只要精忠报国就行,忠君爱国,为圣上分忧是应该的。

这件案子,本来是唐律和杨春理为了对国家表示忠诚的,本来是忠臣,结果却被歪曲事实,面临牢狱之灾,甚至会被革职查办,情况十分危急,对他俩很不公平。

如果一旦被智秀国二人所诬陷,眼见得身异处,我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再说,我是奉旨办案的,我不参与联合办公,不参与联奏,不署名,也应该另外写了奏章复旨才对。

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在窗下写作,草拟复旨稿件,写好之后,又检查一遍,没有错误,就誊写清楚,描写工整,等到明天一早交给皇上御览。

正在这里准备妥当,要看闲书的时候,突然家人来报,称有天使来了。

毛本柳立马匆匆整理衣冠而出,请天使到了书院,让天使正面坐下。然后,家人奉上新茶,供天使饮用。

饮茶毕,毛本柳说道“天使突然光临,有什么圣谕呢?请详细告知,解除疑惑。”

内侍说道“刚才,天子看了刑部尚书智秀国等复奏的奏疏文稿,圣上疑惑,不知道如何处理。仔细查看,奏疏文稿上没有大人的名字,所以就差遣咱家来请大人进宫,宣召老先生进宫问话呢,事不宜迟,如果无事,就请先生即刻进宫觐见圣上可否?”

毛本柳立马答应了,就跟着内侍,到了宫中,只见靖嘉帝在卿云轩中等候。

靖嘉帝将智秀国和于廷臣的奏疏看了又看。

毛本柳上前俯伏在地,山呼万岁,靖嘉帝命其平身,赐给他一个绣墩坐下。

毛本柳致谢。

靖嘉帝问道“三法司会审唐律、宋岩之案,爱卿也是其中之一,今天看到复奏,上面没有爱卿的名字,为什么没有联名复奏呢?是不是有什么看法呢?如果其中有什么问题,爱卿不写自己的名字,不参与复奏,那么,其中必有原因,爱卿请你说说看,看是否有道理,告诉朕,也让朕不至于犯错,不枉不纵,显得公正公平才好。”

毛本柳说道“臣奉旨会审唐律宋岩一案,已经得到了实情,只是因为智秀国和于廷臣二人,和宋岩关系较好,因私情偏袒宋岩,所以,臣不敢签名,担心坏了陛下的法律。今天,臣另有察勘宋岩、唐律二人的实情,已经写明在小折之上,请陛下御览。”

毛本柳说着,就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折子,呈给皇上。

靖嘉帝接过折子,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太常寺卿臣毛本柳谨奏,为了据实具复,以期望圣上明鉴事宜

臣窃查明唐律,一向与宋岩丞相并无仇怨,但是,唐律性格耿直,为人忠厚,见不得作恶之人,所以,常有参奏宋岩的打算。但是,唐律官位低微,不能直接见到天子,常常郁闷,比较忧郁,所以,他常常有参奏宋岩之心,但是没有机会来参奏,一直隐忍至今,忍耐有些时日,并非一天两天。唐律偶尔到翰林院编修杨春理家拜访闲谈,消除心中郁闷,在和杨春理闲谈的时候,有客人突然造访,杨春理便让唐律自便,他出去迎接客人。

唐律就留在了书斋,久坐无聊,还想等杨春理回来说话,但是杨春理久久未见回还,于是唐律就随便翻翻杨春理案头的书籍,不经意间,看到杨春理记载的宋岩劣迹十二款。

唐律见了,十分愤怒,就有了参奏的想法和机会。

当时,唐律就没有等杨春理回来,他就不辞而别,带着那十二款罪状的罗列的劣迹记载,连夜写成了奏章,次日向陛下申奏。可见,唐律是忠君爱国之臣,其忠心耿耿可见一斑。

但是,杨春理送走客人之后,突然现唐律不辞而别,他不知道唐律已经带走宋岩的十二劣迹记载,因此,杨春理没有觉有异样。

等到会审的时候,唐律在公堂之上供出了杨春理所记载的关于宋岩的劣迹之事,臣等立马传唤杨春理到堂质证,竟然一字不差。这就是唐律、杨春理的实情。但是,杨春理身为史官,应当谨慎,为什么疏忽大意泄露国家密事?将十二劣迹记录竟没有妥善存放?竟然放在书房案头书籍当中,这是他忽略了,难辞其咎。毋庸置疑。不知道是否符合圣意?伏乞圣上裁判决定。臣不胜幸甚之至。仅表以闻。

靖嘉帝看完,问道“爱卿所获得的实情是不是有确切的证据?是否真有此事?”

毛本柳说道“臣在审讯之后,亲自到了廷尉官处,亲自问了廷尉官,细查实情,所以知道了这些细节,知道了实情。”

靖嘉帝听了,沉吟不语,想了又想,说道“爱卿且先请退下,朕自有主意解决。”

毛本柳就谢恩后退出,暂且不说。

再说那靖嘉帝看来两份不同的复奏,各执一词,看起来都说得有道理,比较毛本柳所述,他的复奏更近乎情理。

宋岩有十二款罪状,难怪唐律要参奏。这个放在别人心里倒也无所谓,都近乎麻木了吧,放在唐律心里,就另当别论,难怪他连夜写好奏疏,次日一早就上奏,弹劾宋岩呢。

诸位臣工不签字,不联名上奏,是因为害怕宋岩的强大势力,所以选择了沉默不语,避免惹祸上身。

幸亏有了唐律,他愿意为朕分忧,敢于仗义执言,不然,就会被宋岩蒙蔽良久而不自知,恐怕天下臣工百姓都以为朕是昏君。

一定要将宋岩革职查办,对其进行治罪。

他的想法已经形成,就要降旨,突然有皇后林清好来了,他一见皇上,就俯伏在台阶下,山呼万岁。

靖嘉帝赐其平身,问道“爱卿为何到这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