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复审行刺案 (第1/2页)

靖嘉帝一说,说到大家心里去了。

太子不解,又复奏道“臣蒙父皇荣养之恩,感激不尽,距今已经有了十个春秋。臣常常在父皇身边,伺候父皇,又哪里有时间有闲暇和别人有交往?这件事,希望父皇明智详查清楚。免得冤枉好人放过坏人。”

“呵呵呵,他们初查,根据淳辰供述,说和内院有关,朕固然不信,如果以弑君忤逆之罪追究,事关国家法律,不能不谨慎从事,因此,不得不往三法司处进行会审。你们都暂且回宫去吧,朕自有办法。”靖嘉帝说道。

太子一听,明白了,立马山呼万岁,然后叩谢起身,退出了焚椒阁,回宫去了。

王皇后元春心里还是放不下,坐立不安,宝丰也很惶恐,平白无故摊上这件大事,真的算倒霉,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没谱儿。

皇上已经命令个人回宫,他说“朕已经搞明白,你们不用担心,朕不是你们来害的。”

说了这话,元春和宝丰才觉得有些心安。于是也谢恩回去了。

等他们走了之后,靖嘉帝心里琢磨

看这样子,的确不是他

们母子所为。如果说,没有人引诱,这淳辰是怎样进宫的呢?这事蹊跷,真的蹊跷,真是悬而未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靖嘉帝百思不得其解。

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头绪来,于是他想起了宋岩,这个丞相有时候还能帮忙出出主意,他有一些鬼点子还是有用的。

于是就派人去请宋岩入宫议事。

见了面,靖嘉帝就问审讯淳辰的情况进展如何。

“启禀陛下,臣侦讯所知,那案犯淳辰自称和内宫有关系,臣还在寻找证据,在没有证据之前,还不能下结论说一定和内院有关。昨天让新刑部监狱对淳辰进行关押看管,等候审讯。”宋岩说道。

“这件事虽说是淳辰行刺有根有据,可是,这宗案子牵扯到皇后娘娘,还有朕的亲生骨肉,此乃家事,朕怎么能忍心看到父子之间相互伤害呢?这宗案子绝对不能以这个结论来公之于众,只有抓紧时间来追查谁是真正的幕后指挥或者主谋。”靖嘉帝说道。

“臣也是这样怀疑的,但是,唯独华文昭认为,因为淳辰就是一介愚民,缺乏教化,如果不是宫中有人能擅自进出宫门的,从而引诱他入到内院,就不可能完成,一定有人指使他去埋伏。一定有人协助,他才能进到内院入宫埋伏的,所以淳辰不能自圆其说,只有对其进行刑讯逼供,让他说出谁是幕后主谋,但是,淳辰故意装死,就是不说,臣对其无计可施,因为审问效果不好,没有问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只有暂且放缓一步,就将其羁押在刑部监狱里候审,需要进一步察问。等查明之后,再商酌定夺。”

“嗯嗯,暂且稳妥办案,不可造次,要顾及宫廷脸面,不要让内院蒙羞,查清事实真相,再依法合情合理裁夺。”靖嘉帝说道。

宋岩唯唯诺诺,惟有点头称是,他领旨谢恩,叩头后缓缓退出,心里闷闷不乐,非常狼狈不堪,担心这宗案子一旦查了个水落石出,恐怕自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吗?

他回到丞相府,就有人来禀告说淳辰昨夜死于狱中,死因不详。

得知这个信息,宋岩才稍微放了心,这是死无对证,人一死,线索就断了,想要追查,难上加难了。这是好事!好事!

他心想,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和悬案了,成了死供,且无法翻案的,淳辰一死,案子终结,再不追究,皆大欢喜。暂且不表。

再说唐律到南门关之后,平定了觉池国叛乱,和指挥使商量了善后事宜,辞别了指挥使,带着唐元启程回到京城交付命令。

他们就按照来的时候走的路,轻车熟路,在路上餐风露宿,夜宿晓行,一路奔波,往京城而来,不必多说。

回到京城后,靖嘉帝接见唐律,见面就问详细情况。

“爱卿,一路辛苦,爱卿可以说说看,怎样到敌军营寨里宣读圣旨的?可以详细说说,让朕知道。”靖嘉帝说道。

唐律见问,连忙就将如何与粤西将军指挥使商议的,如果制定破敌计划,并如何设计烧毁敌军粮草,断其粮道的,如何连夜追赶到敌军营寨宣读圣旨的,敌军元帅元胡如何大喜,并认罪服输,认真悔改,拜受天恩,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告诉了靖嘉帝。

靖嘉帝听闻此事经过,非常开心,立马当殿赐给了唐律御酒,慰劳唐律,并擢升唐律为督察御史,留在京城办理公务。

唐律叩,山呼万岁,谢恩出朝,并于当日走马上任,开始巡察。

听说唐律擢升为督察御史,满朝文武都很震惊。

特别是宋岩、华文昭和郑驹章一班人,他们朋比为奸,狼狈为奸,宋岩为的死党,有些坐不住了。

京城里所有的官员,都对督察御史心有余悸,督察御史相当于管理官员的官,所有官员都被督察御史监督。

督察御史常常巡察,每三天就要启奏皇上,让皇上知道哪些官员在其位的利弊,但凡所有的官员,还有宗室亲王,皇亲国戚,如果有谁作奸犯科,一旦被督察御史查获确实,就会被督察御史参奏和弹劾。

所以,宋岩和郑驹章等人,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卧也不是,不管床多么高级,都一概无法睡一个囫囵觉。

现在遇到一个行刺案件。

唐律正在狐疑期间,刚好遇到了和唐律一起办公的刀正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