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六章 滇缅公路上的歌声 (第1/2页)

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主要有五条一是以香港为转运港的广九-粤汉路;二是以越南海防为转运港的桂越线;三是以越南海防为转运港的滇越铁路;四是以新疆霍城为6路口岸的陕甘-甘新至苏联的西北线;五是在三八年八月底竣工通车的滇缅线。

三八年十月,广九-粤汉国际交通线路被日军阻断。

三九年十一月,桂越国际公路被日寇切断。

四零年六月,随着法国对德作战的失利,滇越铁路被日军完全切断。

四一年四月,随着《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西北国际运输线路停止了运输。

至此,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只剩了滇缅线,滇缅国际交通线成为了中国抗战大业唯一的“输血管”。

缅甸位于印度洋北岸,南濒孟加拉湾,东邻泰国、老挝,西北与孟加拉和印度接壤,东北背靠我国西藏和云南,犹如一枚菱形的钻石镶嵌在亚洲东南的中南半岛西部。

滇缅国际交通线的枢纽滇缅公路东起昆明,向西南延伸至缅甸境内的腊戍,中国在海外购买的战略物资以及华侨和英美的援华物资由缅甸的仰光国际海港登6,然后经由贯穿南北的中央铁路运抵腊戍,再通过滇缅公路运至昆明和沾益等地,最后经过川滇中路、川滇东路、滇黔公路转运至抗战大后方重庆以及鄂、湘、桂等抗战前线。

为切断滇缅国际交通线,日寇早在太平洋战争爆之前就采取了多种政治和外交上的措施,并多次派出海空航空部队以河内机场为基地,轰炸了怒江上游的惠通桥和浪沧江上游的功果桥,但最终都没能如愿地切断滇缅公路。

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寇偷袭珍珠港,并向英、美宣战,同日,英、美、荷、加、澳、新等二十多国相继向日本宣战。

十二月九日,中国对日宣战,同时向德、意宣战。

十二月十一日,日、德、意三国在柏林签署《日、德、意联合作战协定》,并于四二年一月十八日签署了《日、德、意军事协定》,规定了各自的作战地区和作战行动大纲。

日寇的作战地区“大致为东经七十度以东至美洲西海岸的海面及在这一海面的大6和岛屿(澳洲、荷属印度、新西兰)等地区”以及“亚洲大6”。

日寇的作战行动大纲为“消灭英、美、荷在大东亚的根据地,进攻并占领其领土;歼灭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方面的英美6海空兵力,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

至此,日、德、意三国侵略阵线形成。

为此,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英、美两国脑在华盛顿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商讨了国际反侵略战争的问题,认为“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是抗击日本6军的主要战场,支持中国抗战,对太平洋战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建议“成立中国战区,统一指挥中国及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日军队。

十二月三十一日,罗斯福总统致电委员长,提议成立中国战区。

四二年一月一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的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加盟各国“保证运用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以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之‘三国同盟’成员及其附从国家”,并“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合约”。

一月三日,中国战区宣告成立,并在重庆设立了一个联合计划参谋部,由委员长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无论这一结果经历了怎样的利益博弈和考量,都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军民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艰苦抗战,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积弱百年之久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在国际社会上站起来的契机!

当然,契机只是契机而已,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真正地站起来,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大的牺牲!

一月十五日,第三次长沙会战落下帷幕,日寇仓惶溃败,遗尸遍野……中国军队取得了长沙大捷,这一胜利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让在太平洋战场上暂时失利的盟国军队为之士气一振。

虽然,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进一步向盟军证实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敢打敢拼的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

中国即将面临的另一个考验就是远征军,若远征军能扬威异域,那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至二月一日,日寇已相继攻陷土瓦、毛淡棉,缅甸局势岌岌可危,英方终于放下了日不落帝国的矜持,请求中国军队入缅增援,远征军第一路军下属第六军迅向芒市、遮放、龙陵集中,相继进入缅甸景东、毛奇一带布防。

二月十五日,日寇开始进攻仰光,十六日,远征军第一路军下属第五军接到入缅作战动员令,整装待。

三月七日,第五军先头部队――机械化第二百师日夜兼程终于抵达腊戍,又直奔仰光而去。

与此同时,六十六团先于新编第二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在芒市登上了吉姆西军运大卡,紧急开赴缅甸战场。

朝阳下,滇缅边境的横断山区崇山深壑纵横,云蒸雾绕,滇缅公路蜿蜒其间,仿佛一条在云雾之上若隐若现的巨龙。

曲折陡峭的盘山公路上,吉姆西军运大卡络绎不绝,望不到头尾。

盘山公路陡坡、急弯密布,两侧又是悬崖、峭壁、深谷……车队行进十分缓慢,饶是如此,军运大卡行驶在由碎石铺成的路面上依旧十分颠簸。

“狗日的,”颠簸的车厢里,陈怀礼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苦笑着,“要不是赶得急,老子情愿下去走路!”

“这路……”郑三羊精神依旧,回望着放佛盘踞在云雾之上的公路感叹不已,“也不知道是咋修起来的!”

抗战从来都不只有军人在抛头颅洒热血,那些前线的工事、后方的机场、一条条公路铁路……无一不饱含着万千百姓的血汗!

滇缅公路从昆明出,经下关、保山、龙陵等地,由畹町出国界,外接缅甸腊戍,再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沿线西段穿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六座大山,横跨澜沧江、怒江等五条大江,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点一公里,云南段全长九百五十九点四公里;缅甸段一百八十六点七公里。经与缅英当局商定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畹町中国境内的路段,全长五百四十七点八公里;缅方负责修筑腊戍至畹町的缅境段,以一年为限。

三七年十一月二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云南省府,由行政院拨款两百万元,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

十二月,云南省府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该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县一级的政权机构,征调滇西各县百姓二十多万人,并紧急抽调6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拥有当时最高级筑路工程技术水准和施工技术力量的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经过九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三八年八月底提前竣工通车。

中国人民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就战胜了横断山脉,但,在筑路工程中,死于爆破、坠崖、落江、塌方和疟疾的就不下于三千人,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十五……滇缅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血路”!

滇缅公路修筑期间,李四维正在武汉战场上浴血奋战,自然不知道这段历史,但他的感慨却是自肺腑,“当中国人团结奋之时,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战胜他们!崇山峻岭不能,大江大河不能,小鬼子也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