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慕之宾 第12节 (第2/2页)

好书推荐: 聂小妖之灵火

她虽是寻常宫人出身,且他年幼时就去世了,但因为诞下皇子,追封了昭容,谥号静慈。

明玉和赵王一唱一和,一个提太上皇的母亲,一个提太上皇的父亲,占尽情理。

升化迁度醮,是专为亡者祈福的法事。宫中规矩繁复,能配得上做这等法事的人,向来并非一般。故而宫里的升化迁度醮,比民间要盛大不少,也冗长不少。一场下来,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

籍着此事将太上皇留在芙蓉园,建章宫那边再趁着这些日子,手脚快些修葺好了,太上皇便也不再有住到北府大营里的理由。

太后显然对明玉这次的表现很是满意,微笑道:“还是中宫思虑周到。先帝在时,青霄观的升化迁度醮确是每年都有。”

说罢,她看向太上皇,和颜悦色道,“依妾之见,如今上皇也回来了,倒正好将这法事做一做,上皇以为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一下落在了太上皇的身上。

烛光淡淡映照在太上皇的脸上,光影之间,那脸上看不出丝毫神色的变化。

正当我怀疑他宁可让众人骂他罔顾人伦也要执意住到北府大营去的时候,只见那唇角微微弯了弯。

“此议甚为妥当。”他说,“便如太后之意。”

话出口,我能感觉到众人的脸上似乎都有了亮光。

只听太上皇接着问道:“朕记得,青霄观并无住持,未知这法事,由何方道长承担?”

太后忙道:“京中宫观众多,道行高深者不在少数。往日祭祀,多由太常寺或宗正寺择选主事,今日既然宗正卿也在,便交与宗正卿回去仔细择选便是。”

这宗正卿,正是赵王。

赵王抚须,略一思索,微笑拱手道:“太后嘱托,臣义不容辞。当下,臣便有一个极为合适的人选。”

“哦?”太后问,“何人?”

见赵王的目光忽而扫来,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心头一提。

“青霄观既是内宫管辖,供奉的又是后妃,照先帝之制,便该由宫中女冠主持法会。”果然,赵王道,“玉清观住持也在此间,倒也正好。此事,便交由玄真娘子,未知太后意下。”

我万万没想到,这事到底会扯到我的身上,不由怔了怔。

景璘露出讶色,眉头一动,似有话要说。

太后却已经颔首,道:“既是先帝之制,遵从便是。”说罢,她看向我,“玄真,你便留在芙蓉园里,为青霄观主持升化迁度醮吧。”

视线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我心里骂一声,握着拂尘的手指暗自掐了掐手心。

“玄真遵旨。”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我面无表情,低头一礼。

————

宴席散去之时,已将近黄昏。

太后及帝后并无在芙蓉园歇宿的安排,晚膳之后,便要摆驾回宫。

我则要留下来。

因得这变故,我不但不能回玉清观,还要派人回那边去将各色用物取来,很是一番混乱。

“我知你是心向着我和阿麟的,也知你不愿意。”太后私下里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道,“可你也知此事难处。你既是玉清观主持,这也确是你分内之事。且忍耐一时,应付过去。这边的人我都交代好了,法事做完了,我即刻派人来接你回宫。”

我行礼道:“多谢太后。”

到御驾前拜别时,景璘看着我,神色很是忿忿。

“萧明玉和赵王莫非都吃错了药,出的什么馊主意。”他仗义道,“你且等着,朕明日就让人另找道士来替你。”

我摇头,道:“中宫和赵王是为了陛下好。唯有借着法事这等由头,那位才推拒不得。此事是当着太后的面定下的,陛下若转头便否了,岂非让人看笑话?不过是法会罢了,分内之责,我留下无妨。”

景璘皱了皱眉,有些犹疑。

“你果真想留下?”

“这是太后的吩咐。”我说,“芙蓉园又不是什么龙潭虎穴,我怕什么。”

景璘轻哼一声,终于没有坚持。

“你就待在青霄观里,不必理会任何人眼色。”他补充道,“有什么难处,你使人来告知,朕自会为你主张。他的人敢刁难你,朕也定然不饶。”

我淡笑:“知道了,陛下放心。”

明玉是最后一个走的。作为皇后,她管着所有内宫之事,青霄观里供奉着的嫔妃灵位,按理她也是要过问的。

离开芙蓉园之前,她亲自到青霄观来。

佩姈是个识趣的,早带着宫人留在外面。

“你可恼我?”待得四下无人,明玉随即为自己辩解道,“我只不过想借着那法事的由头将太上皇留在芙蓉园,可不曾想赵王竟把你推了出来。”

我自是知道她并非故意,答道:“事到如今,便也只能如此。”

明玉讪讪地看我:“你果然不气我?”

“如若不然,你来替我做这法事?”

明玉一脸向往:“若皇后能亲自来给太上皇诵经,倒也并无不可。”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