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2/3页)

“汗,靴子!”

俺答一边穿着靴子一边听着周尚文的斥候说着朱载壡的口谕。

刚一穿好了鞋子,俺答便开口道“还请两位在前面带路,我这便可以去见大明太子。”

俺答没有做太多的准备,直接翻身上马跟在斥候的身后,直到眼前的草原变成小树林,而后便是塞北光秃秃的荒山,远处白羊口的城墙已然依稀可见。

而在城墙外面,朱载壡也已然换上了一袭绯红蟒袍,头戴翼善冠出现在了口外。

直到俺答见到朱载壡时,心中亦是不由得一惊。

“你便是大明太子?”

朱载壡微微颔,骑在马上对着俺答揖礼稍拜。

俺答亦是慌忙抱拳。

“域外之臣,不识天朝礼节,还望殿下恕罪。”

朱载壡表情稍有复杂的看着俺答问道“敢问大汗,可愿止戈卸甲?”

俺答近乎脱口而出。

“草原中原,名为两朝,实为两家。”

“通贡不得故屡抢,许贡方物当束各部永不犯边!”

朱载壡看了一眼身旁的朱希忠,朱希忠也在怀中抽出了一份奏疏,朗声颂曰“……天子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朙者,照临四方也。

朱希忠的声音回荡在草原之上,不论是在朱希忠身后的明军官兵还是俺答身后那些能听懂汉话的草原骑兵,无不面露喜色。

太平,已在眼前。

朱载壡将这份草令递给俺答。

“这是孤所拟草诏,返京之后,孤便会将此奏上呈内阁,如若顺遂,今秋之前,我大明便会尽开九边十一口以为马市,互通有无。”

“惟愿两家一体,永生永世,不修兵戈!”

在长城两侧军民的欢呼声中,朱载壡纵马入关,这声音虽不及庙堂之上那般浑厚大气,但听起来却是远比那一句句“海宇咸宁”要悦耳。

俺答率部西归,及行至大同塞外毗邻阴山之处,入目却是一片不见边际的草场。

“塔布囊,我们不走了。”

“此处毗邻大同便于通贡,就在此处筑城,先叫它呼和浩特吧,待竣工之后再奏请朝廷赐名。”

“是。”

汉人之所以叫汉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汉以后,这场长达两千年的民族融合就已然开始了,只有汉人这个名称才能充分区分彼此。

自洪武三十年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画定《三北山河形胜图本》以来,明帝国便明确了封藩用图跟永绝北患的战略方针。

即大封塞王戍边牧羊,蚕食草原,其余诸王沿黄河、长江依次分布,而后十三大塞王、黄河、长江沿线诸王依次北迁至草原、辽西直至化塞外之土尽归王化。

这是自五胡乱华以来,草原、农耕、游牧、渔猎各民族先民试图解决北疆边患方案均告流产之后的明王朝给出的答案。

朱元璋洞悉了历史大势,而明王朝的帝王将相却并没有能力将这个方案付诸实施。

最终,九州万方的亿兆黎庶在隆庆和议后用实际行动拿出了真正的解决方案。

——走西口。

中原边民的驼铃声将会响彻整个蒙古高原。

自此,长城两侧的百姓真正做到了化两家为一家,青砖砌就的长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人心铸就的长城却自此扎根,过后五百年的时间里,无论草原、中原的王侯将相再怎么红眼,沿边的百姓也不再附和,是故草原、中原再无大战生。

历史,就像是一个不断在出题的考官,无论时代如何境迁,辞藻如何变化,这片土地给出答案的内核永远都将是“天下太平”四个字。

只因民心如是,天矜于民,民之所欲,故,天必从之!

-----------------

随着俺答退出长城,整个京辅的百姓都随之松了口气。

只有庙堂上的那群老狐狸依旧红着眼。

躺在马车上的宁玦却还没有从战场的血腥中回过神来。

直到远处一队缇卫径自朝着回京的车队驶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