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灵台议事 (第2/2页)

好书推荐: 盛唐小相公

“公其是非于国子监,天下事天下人共议之。”朱载壡沉吟片刻后便看向了徐阶“徐阁老意下如何?”

徐阶亦颔道“禀殿下,臣附议。”

站在朱载壡侧旁的黄锦亦是看向了朱载壡。

“准。”

黄锦缓步走出了后堂,看着面前早已吵做一团的众官高声到“诸位先生,殿下有旨,召翰林院诸翰林往国子监并诸监生同议此事。”

“黄公公!还议甚?!我等能等,西北的灾民还能等吗?!”黄锦话音刚落,严世蕃便紧接着开口道,只是紧接着后衙之中便传出了严嵩的斥责声。

“严世蕃,这不是你撒野的地方,这里是朝廷!”

“这不是撒野!为了皇上,为了百姓,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可我就是不懂,都是干着朝廷的事,为什么总是谁干的多,受的委屈就越大!”头上还裹着纱布的严世蕃喘着粗气,矗立堂上。

严嵩却只瞥了一眼严世蕃,径自走出了户部衙门,朝着身旁的胥吏随口吩咐了一句。

“去国子监。”

原本聚在户部衙门中的百官相继离场,蜂拥向国子监方向。

——

为了不让百官行礼浪费时间,朱载壡也便没有在堂上现身,而是直接在后衙离开。

马车之上的朱载壡脸上还带着些许兴奋。

“严阁老的这个法子当真是有些妙不可言,天下事,着天下公议,朝政焉能出纰漏?”

“可殿下想过没有,他严嵩为什么要主动提这件事?”

原本还热情洋溢的朱载壡脸上的表情逐渐凝固。

马车一路向北,直奔安定门不远处的国子监驶去,而当朱载壡抵达国子监时,国子监的监生跟翰林院诸翰林也早已聚在了国子监彝伦堂外的空地之上。

在彝伦堂前的那块空地称做灵台方寸……呸,就叫灵台,系国子监列班点名、上大课的场所(明代国子监尚未建辟雍殿,明代的灵台包含了现在辟雍殿的面积)。

朱载壡设座于彝伦堂中,而徐阶、严嵩则是端坐堂外,目视灵台,一众监生、翰林则是齐聚于灵台之上,两千余名监生连同百余名翰林,依次落座。

接下来生的一切与柳泉居、户部衙门生的事情别无二致。

只不过及至最后,严党跟清流各退了一步。

最终西北此番赈灾的预算最后定在了一千零五十万两白银。

户部侍郎靳学颜“噗通”一声跪倒在彝伦堂外,声泪俱下的哭诉道“启奏殿下,臣愧对君父啊!竭尽全力,也只能给朝廷争出这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彝伦堂内,朱载壡愕然的看着面前的靳学颜。

“宁师……这场廷推,是谁胜了?”

“他们都赢了。”宁玦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严党给商人们争到了三成的高息,得了里子,清流得了给朝廷、天下省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的清名,得了面子。”

“可他们为什么不一开始便直接在户部议出这个结果?”朱载壡不解的问道。

“因为这个字,严嵩不敢签、徐阶也不敢签,权责本是一体,他们给天子戴了一个高帽子,让天子执天下权柄,他们只是代天牧民,实际上也已然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天子身上。”

“而现在,天子把权柄下放,如何处置就要严嵩、徐阶自己担责了。”

“那他们可担起来啊!”朱载壡愤愤道。

“秉政可以,但明知道可能出大乱子,谁又想真的担责呢?所以他们只能来国子监,来翰林院。”宁玦继续道。

“可那为什么是翰林院和国子监?!”

“因为翰林院是清贵衙门,将来大明的阁老、九卿们就在这帮翰林里,至于国子监……”宁玦顿了顿继续道“这两千余人背后是两京一十三省的所有豪强,将来出了岔子,也是大明的豪强一并做的决定。”

张居正愕然道“这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济啊。”

“一帮畜生。”朱载壡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四个字。

一众清流亦是潸然泪下,跪倒在彝伦堂前痛哭流涕。

“殿下,都是臣等无能啊!”

“……”

殊不知坐在彝伦堂内的朱载壡已然是面色铁青。

见朱载壡不说话,严嵩这才上前开口道“殿下,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实则已然不少了,国事维艰……唉,老臣有罪啊。”严嵩径自走到彝伦堂前道“殿下,若是依老臣看,朝廷一两银子都不想出,可灾民等不起,这粮晚送上去一日,就要饿死不知多少人,就先将这一千零五十万两银子的预算上报君父吧,这千古的骂名,老臣来担。”

严嵩说的声泪俱下,朱载壡不置一言,一拂袖扭头便离开了彝伦堂,冯保却是上前收下了严嵩的奏本,而后跟上朱载壡离去。

无论如何,大明眼下还得先指望着这帮人把活干完。

只是严嵩看着彝伦堂里的宁玦,心中总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本章完

喜欢大明总宪请大家收藏大明总宪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