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141节 (第1/2页)

契苾何力意识到两万多唐军也无法镇压在秦川东面崛起的张华,于是向唐玄宗请求增兵,彻底击败张华。

唐玄宗建立的秦川大唐,兵分三路扩张,三线作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而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的东线,成为隐患。

唐玄宗只在东线部署2.5万唐军。

唐军实行的是精兵战术,披甲率很高,重甲兵种的比例也到了两成,相当夸张。

这些唐军,抵挡袁术或者刘渊,绰绰有余。

张华吞并袁术、刘渊,整顿两个势力的力量,那么2.5万唐军就捉襟见肘了。

唐玄宗在北线和西线进行扩张,投入的兵力都远远多于东线。

北线,四万唐军围困刘崇、杨业的山镇,收到后方唐玄宗的诏令。

“东线有压力了,陛下要调走一万兵马至东线,只留下你们防守,你们三万人,应该可以困死刘崇和杨业吧?”

“放心,我观刘崇、杨业,粮草坚持不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刘崇、杨业必定投降。”

四万唐军,分出一万人,开始向东线压进。

刘崇、杨业死守的山镇,杨业站在城墙上,俯视下方兵马调动的唐军大营。

“难道大唐其他方向的战线出了问题,因此才会撤掉部分唐军?”

杨业见一向强势的大唐,竟然调走部分兵马,说明唐军其他战线出事了。

不过,城外依然有三万唐军,杨业出战,还是不敌唐军,因此杨业还是只能死守。

除非大唐出现巨大变故,杨业才有机会击败唐军,重新恢复领地。

杨业、刘崇在赌一线生机。

尽管这种可能很低,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西线,五万唐军讨伐羌人建立的势力,一员白袍武将冲锋陷阵,屠戮数百羌人,羌人的鲜血染红白色披风。

唐军推进,羌人势力的山谷横尸遍野,唐军旌旗插在羌人的山寨上。

五万唐军,足以推平几十万人口的大势力。

唐军横扫过后,清扫战场,进行补刀,完全不给羌人任何机会。

“三万羌人归降。”

“择其精锐,编入大军。”

十几个唐军武将聚集,因为他们收到了唐玄宗的诏书。

“东线似乎出现了变故,陛下令我们尽快结束西线的战事,前往东线,镇压东线崛起的势力。”

“但此地还有十余万羌人没有归降,这些羌人如果不尽快镇压,将来说不定会养虎为患。”

“这是陛下的命令。来自东线的威胁,远远超过这十几万羌人。”

“那我们退兵吧。”

唐军武将们不敢违背唐玄宗的命令,在焚毁羌人的山寨之后,五万唐军退出山谷,回师长安镇。

在长安镇获得补给之后,他们将会挥师东进,与契苾何力汇合,镇压崛起的张华。

唐玄宗意识到张华在关中拥有八十万人口,在河洛还有六十万人口,成为大唐的边患,必须在张华实力超过大唐之前,进行镇压。

大唐经过新一轮扩张,人口达到两百万。

唐玄宗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必须打压后起之秀。

如果西线五万唐军、北线一万唐军开拨到凤凰镇,那么凤凰镇的唐军数量将会提升至恐怖的八万人。

这是灭国级别的大军。

可见唐玄宗的魄力与决心。

巅峰时期的唐玄宗,不乏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

而且唐玄宗的眼力很强,抓住了主要的威胁。

西线的五万唐军大将,在离开之前,又扫视了一眼山谷。

山谷还有十几万羌人,这些羌人不灭,终究是一个隐患。

只是天子有令,他不得不率兵东进,否则就是违抗军令。

羌人山谷浓烟滚滚,还不愿意屈服的羌人部落,被唐军彻底破坏,放火烧山。

巅峰时期的唐军讨灭四方蛮夷,东灭高句丽,北灭突厥,又出兵中亚河中地区,与阿拉伯帝国争锋,武将以灭国为荣,甚至出现了明明没有事情,唐军武将主动挑事,硬是灭了别人国家这样的情况。

这些唐军可不是什么善茬。

山谷里的羌人不愿臣服,唐军在击败对方主力之后,又焚毁他们的营地,破坏他们的农田,让其尽可能失去战争潜力,这才退兵。

羌人武将带着残余的羌人从躲藏的山林出现,看到他们好不容易建立的领地被唐军破坏,咬牙切齿,对唐军恨之入骨。

只是唐军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无力。

之前的大战,他统帅四万羌人军团,与五万唐军在山地地形交战,本来以为擅长山地作战的羌人战士可以凭借地利击败唐军,结果唐军阵亡三千人,羌人战士被斩一万五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