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第1/3页)

普天之下皆是我的子民。

十万人口,怎么可能让他们无辜惨死!

对陶谦客气些,董蒙是与当初见到王匡一般,陶谦既然有过让徐州的前科,若是刷些好感度,说不得徐州就能和平解放。

觥筹交错之后,陶谦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望着董蒙身旁的戏志才,道“董大人,这一位是…”

瞧瞧!

说话都不说人话,明面上是问戏志才的身份,其实言外之意,是说,董爷,我有事儿要求你,你让闲杂人等离远点好不好…

要是真想知晓戏志才身份,最开始时,陶谦就会问了。

身为位面之子,那就是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眼下陶谦送来加分的助攻,董蒙怎能不笑纳!

董蒙当即笑道“这位乃是颍川才俊,戏忠戏志才,如今是我幕僚,许多事儿全要依赖戏先生为我定夺。”

“原来是戏先生。”

陶谦嘴上如此说,脑中同时搜寻着记忆。

戏志才?

好像没听过这样的人,自古颍川多才俊,想来能被董蒙看重,多半是有些本领的。

董蒙将戏志才以幕僚认下,陶谦也就没再遮掩,继而说明了来意。

“去年黄巾军动乱,青州徐州尤甚,听闻董大人新近平了青州黄巾军,所过之处,黄巾军望风披靡,争相归附,唉!若是以战事起,难免生灵涂炭,如今青州与徐州边域,有泰山贼众为祸,我曾使人平叛,奈何贼人势众,听闻其中有卜巳,被董大人击败,便想与董大人商议一番,绝了泰山贼众。”

董蒙疑惑道“莫不是臧霸为的泰山贼?”

陶谦面有喜色,朗声道“然也,此贼却是以臧霸为贼,又有诸黄巾军军依附,时而进犯周边,使民不得安生。”

董蒙点了点头,做出思考模样,沉声道“去年我将长广黄巾军击退,其领卜巳逃窜,我自在青州使民休养,没有乘势追击,嗯,陶大人,待到此行解了天子之忧,我便与陶公共击泰山贼,陶公以为如何?”

“有董大人出手相助,此战安矣!”

陶谦见董蒙答允下来,抚掌而笑,看其模样,显然是放下了一桩心事。

在董蒙的印象里,陶谦就属于那种不思进取,抱着一亩三分地安稳过日子的,这种人在乱世中,基本上没有好下场,就跟被袁绍夺了冀州的韩馥一样,哪怕交出去自己的地盘、军队、甚至妻妾,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不过,若是在太平盛世,陶谦绝对是一个能看护一方百姓的好官。

嗯!

以后好好干,大哥这次就帮帮你。

臧霸这人风评还算不错,与太史慈倒是差不多,培养一下,也是个将才,那就等我回去了,将泰山郡给平了,保你徐州一世安宁。

陶谦放下心头大患,变得轻松许多,与董蒙之间无形之中,似多了些熟捻。

“哎,董大人啊,我这人老了,许多事便是力不从心,若是年轻时,定然会与董大人一般,使贼寇望风披靡。”

大凡这种,一说想当年怎么怎么着,你根本就不用分辨真假,基本全是属于吹牛逼的,至于那种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喝醉酒之后几个大汉带回房间第二天屁股很疼,也不用想了,这个朋友就是说话者本人。

陶谦人也不错,最起码没有依仗着年龄对董蒙指手画脚,董蒙觉得,听他吹吹牛逼,也无妨,随后很适宜的附和着。

陶公何出此言,年轻无畏,故而逞勇,年长知仁,更关心的是天下百姓,想我在东莱郡时,便学着陶公仁义,安抚百姓,至于与黄巾军的战绩,不过是走投无路,行险一搏罢了。”

“哈哈,董大人啊,我虽然年迈,在徐州经营,治下百姓安平,便是没有百年积粮,也足够十年之用,只是我不喜兵事,才让盗贼横行。”

陶谦听的十分舒坦,顺便再夸夸自己成绩,当是乐不失彼。

“哎,青州前任刺史焦和被黄巾军杀害,至今人心惶惶,便是秋收已过,这粮食仍不能入冬,到时候若是青州罹难,还要请陶公援手啊。”

“此是份内之事,待到董大人平泰山郡时,徐州兵马唯董大人调用,便是这粮草,也无须董大人操劳,一应有我徐州来供应。”

“啊!如此,当真是谢过陶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