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739节 (第2/2页)

羌人、氐人部落也被商鞅频繁征调,逐渐不满。

羌人、氐人是生性好斗不错,但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贪生怕死。

被秦国调去参与街亭大战的羌人、氐人,陆续阵亡,结果羌人、氐人部落也开始了逃亡。

只要躲入秦岭之中, 秦军就难以捕捉他们。

实际上,商鞅也没有多余的兵力抓捕逃亡的青壮和蛮族。

秦军都被调到了前线, 后方用于维持各座城池秩序的秦军,已经不多,商鞅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逃亡的百姓,无可奈何。

“兵马不足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张华在春季攻打我们大秦,我们大秦所有的青壮都去前方参战,这意味着错过了春耕。我估计张华的用意在于破坏我们的农事。即使他无法攻破街亭,只要战事持续到夏秋之交,我们没有粮食,恐怕百姓要易子相食……这一招,相当狠毒。”

留守秦国的另外一员名相范睢,忧心忡忡,他识破了张华的计谋。

范睢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为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范睢与白起在一个时代,发动了长平之战,而且范睢还是“远交近攻”外交理论的提倡者,以他的眼光,不难看出张华的深层用意。

然而越是如此,范睢越是焦虑,也越是无可奈何。

为了伐秦,张华前面两年储存了不少粮食,而且,张华的领地更加辽阔,即使关中部分地区耽误了春耕,仅仅凭借粮仓里的余粮,关中地区也不会缺粮!

更别说,张华还占有土地肥沃的中原,每年产出的粮食,不是秦国能够比拟的。

秦国即使守到了夏秋之际,要是秦国出现饥荒,第二年也会灭亡。

“除非,不但在街亭取胜,而且还能攻下关中部分城池,获得他们粮仓里的粮草,才有可能渡过危机。”

商鞅也意识到了张华的用意,只是商鞅同样束手无策。

秦国就只剩下三郡之地,全部青壮已经上阵,就连老幼妇孺都要参与运粮,商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几日后,最后一批青壮将会被送到前线,只能看大王那边,是否可以取胜了。”

“我们已经尽力了。”

商鞅、范睢极力维持秦国内部的秩序,榨干秦国最后的战争潜力。

羌人部落,一群披发和辫发的羌人长老秘密集结,脸色难看。

商鞅发下通牒,要求这个部落再出三千青壮,支援街亭。

“族里的青壮,连续数年被征调数万人,十不存一,如今秦国又要我们部落出三千青壮,再这样下去,我们部落就只剩下女人了!”

“商鞅一向严厉,如果我们不按照他的通牒行事,一旦事后追究起来,我们部落可能会有灭族之灾!”

“这可怎么办?进是死,退也是死!”

“族长,你说该怎么办吧!”

在场的十几个羌族长老,无不看向年迈的老酋长。

秦军在征服西羌部落时,屠了不少部落,让羌人畏惧,所以羌人部落和氐人部落才会臣服。这些羌人不满商鞅压榨他们的青壮,但又害怕拒绝商鞅会带来灭顶之灾,左右为难。

“族长,有一个名为苏代的汉人求见!”

在这群羌人贵族进退两难时,纵横家苏代出现在武都郡的羌人部落。

“这个汉人想要做什么?”

十几个羌人长老面面相觑,不知道苏代此时前来,是为了什么。

“带他来见!”

很快,苏代被带到羌人长老们面前。

“你是何人?为何前来拜访我们部落?”

羌人长老们凶神恶煞,想要给苏代一个下马威。

苏代却不为所动,环视这些脸上有刺青和刀疤的羌人首领们,说明来意:“我乃夏王的使节,乃是为了救各位于水火。”

“哦?此话怎解?”

“秦国在前方不断失利,后方则不断强征壮丁,这是亡国之兆。据我所知,你们部落几万青壮,如今只剩下几千人,就连你们这些长老,都有不少子嗣为了秦国,战死沙场。”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羌族长老们脸色阴沉,他们确实有不少儿子、孙子被商鞅征调,血染沙场。

商鞅对他们部落的压迫,已经超过了他们部落的承受能力。

“在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我知道,你们出于无奈,这才出兵相助秦王政。如今弃暗投明的机会来了。只要你们出兵,袭击汉军从汉中运输过来的粮草,做出截断汉军退路的姿态,那么我们主公可以宽恕你们之前相助暴秦一事,而且可以戴罪立功,也不再需要担心商鞅的惩罚。”

“只要我们主公取胜,可免除你们部落五年徭役和兵役,让你们得以休养生息。”

苏代说出自己的条件,羌族长老们无不大吃一惊。

苏代竟然要他们武都郡的羌人在祁山一带游击,骚扰刘邦的汉军的粮道。

苏代继续煽动这群羌族长老们:“难道诸位要为了暴秦,拼尽部落所有男丁吗?一旦你们部落所有男丁马革裹尸,如果氐族、生羌这些部落,趁机袭击你们部落,你们的妻儿、子嗣都会沦为奴隶,生不如死!”

“他说的有道理啊,投靠秦国之前,我们部落有壮丁四万人,而现在只剩下不到八千人,族里遗孀,不计其数,每日以泪洗面,何其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