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余飞龙借蒸汽船 (第1/3页)

其实李凌薇的雄心并非让大夏的铁骑踏遍全球,她又不是战争狂。

哪些小国若是愿意归汉,彻底汉化,习汉文、众汉俗、书汉字,不用动武就能一统,她是求之不得的。

当然,这些小国不包括倭国和高句丽,前世留下的执念,这辈子有能力,她当然要用武力灭了这两国。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回,倭国那边洛白已经平定大半,看到倭国王室全部被杀这一点。

李凌薇只跟季清哲说了一声,并不打算在朝堂上多论此事。百官中还是有一些顽固份子,一直对她总对外开战有异议。

若是知晓洛白在倭国大杀四方,灭王室,杀武士,毁宗祠,平神社……

定会参洛白杀心重,让召其回来,另派一个怀柔的钦差去倭平息战乱。

如此一来,不光洛白的战功大大减少,汉化倭国一事也会拖延。

对付倭国和高句丽这样冥顽不灵的小国,就该洛白和赵刚这样强硬的将领驻守。

季清哲对洛白灭倭王室一事不置可否,按他的话来说,若是派他灭倭,他也会杀尽倭王室,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朝堂上就倭领土归汉后的管制,讨论了几天,最终议定,划为五郡十六城。

为将倭汉化大计,以汉三百官吏填充十六城大小官职。

为此,李凌薇特开恩科,言明此次恩科是为赴倭和高句丽为官,参考者想清楚,若不愿意出海为官,便不要参考。

本来季清哲提议,是从各地调一批官员赴海外,但李凌薇心里门清,调到海外的官员,都是被贬谪的,没几个是心甘情愿的。

这年头的人恋家恋故地情结极重,江南一带的官员别说调到海外,调到岭南、陇右,都是一副心如死灰的模样。

普通老百姓也是,女儿嫁到邻镇,就算远嫁他乡。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方圆十里。

也就是这几年,路修好了,车马普通低价,百姓才愿意走出家门。从村到镇,再到县上谋生。

将这些官员调到海外,都抱着熬三年调回的态度,天天喝喝酒写写诗,没一个愿意干实事的。

调去有什么用?不如从新开恩科提拔一批年轻的官吏,他们更有血性也更愿意干实事。

再把奉禄和赏赐提高一些,三年后都能升迁,有的是年轻官吏愿意出海。

季清哲被劝服,同时意识到在各城建学院的重要性,照女帝这个打法,估计经常要开恩科提拔底层官吏,读书人都快不够用了。

倭国的诸事拟定,洛白留守倭地,全权负责分化州郡之事,还要开采银矿,训练海军,建军事基地……

李凌薇算了一下,今年洛白是铁板钉钉无法回来过年,明年也说不好,估计要等到后年,刚好她除孝,洛白才能回来。

心中怅然,几天都没精打采的,单独宴请沈亮,给其行封论赏之后,沈亮便领命回台州。

至于高句丽王室,李凌薇都没心情见,贬为平民赐高姓圈禁起来,以后祭祀的时候,把人提出来跳个舞就行了。

高氏等人都提心吊胆等着女帝召见,想着自己如何被羞辱,如何做牛做马沦为玩物。

没想到女帝压根不见他们,给他们一个荒园子,让他们自力更生。

这个结果比起被灭门的倭国王室,高氏等人觉得甚好,好歹算是活下来了。

整个八月,朝堂上讨论的都是倭地、高地和南海东海的事,有季清哲主导,李凌薇只管点头下决定就行了。

除了战事,还有就是秋收,春、夏两季干旱的地区,早已上奏,朝廷也派了钦差去镇灾。

再者就是先丰的诸城,今年是头一年种植新作物,收成如何就看这一季了。

赴海外为官的恩科已经拟定九月初开考,各地学子齐赴燕京踊跃报名。

报名人数比李凌薇预计的多,看来还是很多读书人愿意出海的嘛。

见诸事顺遂,李凌薇便把重心放在陇右上面,施诚的蒸汽车研究停滞,她也没打算让小白帮忙。

科技展,还是得自己一步步稳扎稳打的好。莫天寅彻底断了音信,秦姝已带着大军踏入西域。

倭国一灭,战事的重心便又转移到6地上来。李凌薇正看着施诚的奏折,紫莞送来一封密信。

能将密信直接送到她案前的官员不多,也就凌烟阁功臣加上金燕子、民兵团这个直属她管辖的机构。

自她登基之后,金燕子和民兵团非要事也不会送密信,都是按流程送折子。

最近四方太平,即无内乱也无外敌,这是什么大事能让一方大员送密信?

她接过一看,余飞龙那粗犷的字迹映入眼帘,难道是南洋出事了?

忙打开匆匆扫一遍,不禁失笑,南洋各岛和岭南都很太平,出事的是余飞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