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谁主沉浮

好书推荐: 武侠,小说家

隆庆皇帝驾崩的消息,不啻是平地一声惊雷,在人们们心头泛起层层波澜。国家向何处去,江山社稷由谁来执掌?朝野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中国自古至今的知识分子,向来十分关心政治,因为政治同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南星和孙爌听到这个消息,整天寝食难安,心中充满忧国忧民之情。

后来,又听说一个1 o岁的小儿要当皇帝,他们感到十分荒唐。1 o岁小儿,懂得什么?让他当皇帝,从逝去的王朝看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儿童没有亲自摄政的能力,必然由别的人替他摄政,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大权旁落,或是太后的“垂帘听政”,抑或图谋不轨的家伙们对皇位虎视眈眈。

太后贤良开明则万幸,还能保持皇权平衡运行,待小皇帝长大成人后再行交权。如果太后昏庸,那朝政必定混乱不堪——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旦让心怀叵测的家伙们抢了王位,国家必然会陷入一片混乱,但最先遭殃的还是孤苦无告的百姓。唉,那些短命的皇帝们,生前只知吃喝玩乐,沉溺于酒色财气“四大害”之中,而魔鬼已经侵噬了他们的灵魂。

面对这些不可救药的人,命运早已抛弃了他们,阎罗也早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虽然他们魂归九泉,但他们留下的积弊却像痈疽般残留在朝政中,需要费多大的力量才能革除这些弊政,重振朝纲啊。

在人们的议论猜测中,又听风传朝廷里政局不稳,酝酿着一场争权夺势的斗争。虽然他们不可能过于详尽地知道张居正、冯保同高拱的斗争的过程,但他们从读史中深深地懂得,这场暴风雨般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可怕的争斗,弄不好朝野乃至整个国家会卷入一片混乱,人类文明会倒退许多。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说不定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所幸的是,张居正、冯保同高拱的斗争以快刀斩乱麻般的气势,迅宣告结束。张居正得势,扬眉吐气地升任辅;冯保荣升司礼监衙门掌印官,并提督东厂。

他们的政敌——高拱则以料想不到的惨败告终,羞愧地返回河南新郑县老家,聊度风烛残年。

值得庆幸的是,1o岁的小皇帝虽不懂事,但李太后有胆有识,性情严谨;张居正为政勤勉,励精图治;冯保鞍前马后,提携抱袍。万历登基,三头辅政,很快便稳定了局势,革除了前代遗留的弊病,政治清明,朝野安定,步入了一个新的展时期。

看到这种清风丽日,秩序井然的新朝代,南星和孙爌二人心中感到由衷的欣喜。

在南星和孙爌开办学馆的日子里,二人经常互相勉励,切磋学问。闲暇时坐在皎洁如水的月光下谈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讲经谈史,朝政得失,人间悲欢,世相百态。尽兴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汪洋恣肆;忧愤时扼腕慨叹,情绪激奋,挥斥方遒。

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广博,南星和孙爌不仅学业上有了惊人的长进,对人生的思考和把握也日臻成熟。可以说,联袂执教的2年,是二人配合默契、心情极为舒畅的一段时间。共同的经历,在他们彼此的心里留上了深刻的记忆。

3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又逢“大比”之年。明朝科考制度是乡试、会试均为3年一次。乡试多在秋八月举行,故称“秋闱”;而会试多在春天举行,故称“春闱”。

那些终日清灯冷烛苦攻书的莘莘学子们,早已将聪明智慧磨制成一把锋利的钢刀,他们日想夜盼,翘望科考之日到来,好冲上前去披荆斩棘。古今考生趋同的是,他们的思想都是是矛盾的既盼望科考之日到来,自己早早登上成功的殿堂;又由于自身温习功课的原因,怕这天来得太早,自己未能准备充分而败走麦城。

会试,是全国成千上万的学子们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虽然其中不乏有个别官吏从中作弊,从大体上说还是公正的。自隋唐以来形成的科举制度体系中,科场作弊的惩罚是十分严厉的,故一些妄想作弊的人,也不得不把爪子收敛起来,老老实实地接受知识的检验。

而对那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才子们而言,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中与不中之间,是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中了进士,使可入朝为官,飞黄腾达;不中,只能退居林下,重归田园。当然有些人也可能在地方做个小官吏,如无特别的机遇,永远不可能进入朝廷,跻身于高级官吏之列。

这一年,赵南星和孙爌、李化龙、李三才、魏允浮等人一同参加考试。这哥儿几个都是直隶同乡、国子监的同学,彼此来往都很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切磋学问。李化龙、李三才、魏允浮等人也在京城设有学馆。会试前夕,他们都早早地关闭了学馆,给学生们放了假,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

临考试前两天,哥儿几个在一个饭馆举行了一次聚会。大家摊杯换盏,情绪十分热烈。这些人平时恪守“禁欲”律条,不敢喝酒,只是一门心思地读书、写作,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在他们将要走进考场一试锋芒的时刻,怎不令他们格外激动呢?考得好,他们将永远告别这苦行僧式的生活,登常入室,走仕宦之途——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归宿。因为一旦授官,将意味着荣华富贵;考不中,他们或积蓄精力,孜孜圪圪,等待下次考试。或永远从科场的比拼行列中消失。在这临界时刻,他们的思想像一只冲破樊笼的小乌,自由自在地飞翔。

几杯酒下肚,大家早已是红头涨脸,喉头的闸门也早被钥匙打开,话语便如万马奔腾般涌流而出。他们闭口不谈各人的读书状况,而是大谈市井新闻、佚闻趣事、文人掌故等让人听了轻松的话题。考试时间快到了,他们没必要把自己和别人弄得心情沉重。

李三才有点酒量,几杯酒下肚,话也就多了“哥儿们,在咱们当中,考中希望最大的就是南星了。人家从小就是‘神童’啊。咱在6、7岁时,还只知道淘气捣蛋呢。”

大家一听,都笑了起来。

喜欢廉官赵南星传奇请大家收藏廉官赵南星传奇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