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浓浓乡情

申时行初次领教了这位辅大人的独裁与专制。

平时他看到的是笑容可掬、宽厚真诚的张居正,看来那不过是一张面具而已,而今天他看到的才是真面目!唉,没办法,这位辅大人不致仕,自己就得老老实实、低眉顺眼地在他手下当差,说法像是乡下的小媳妇。

人生在世,谁不想按自己的意愿纵横驰骋,挥斥方遒地干一番大事业呢。然而,由于各方面情况限制,到地老天荒之时,大多数人却是壮志未酬,宏图未展。在岁月和现实两块磨刀石无情的磨砺之下,大部分人(尤其是官吏)变得圆滑、畏琐、庸俗、卑鄙!

他们口中说着千篇一律、言不由衷的废话,心里却对对方恨得冒火,表面不得不装出一副媚意的笑脸;一旦遇到商讨敏感的、对他人可能有伤害的事,大家却是回避话锋,明哲保身,顾左右而言它。

逢到提拔晋升之类的事,有的人不惜将自己最好的朋友狠踢一脚,自己捷足先登;表面上嘻嘻哈哈,甚至装出一副讨好的嘴脸,背后却凶残地掣出罪恶的刀——经过血的洗礼,汗的淘濯,呕心沥血的策划,生命之间无情的决斗,官人们就变成了一具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寡廉鲜耻、冷酷无情、针刺无血、水泼不湿、失去心肝的橡皮人!

然而此刻,官场和社会却接纳了你,认为你已经炉火纯青,日臻成熟。已经成为令人敬仰的准官吏!

官场表面很光鲜、体面,实际上充满了卑鄙龌龊的东西!

想到此,久在宦海沉浮的申时行产生了深深的悲哀。他心灰意冷地草拟了申饬各地对书院进行统计的文告,下到各地方官府。尔后着手到国子监去协调统计私人办学事宜。

经过反复催促,各省6续将书院讲学的情况报了上来。国子监也将私人办学的情况统计完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书院125所,影响较大的各省均有两三所。在京城附近通州的双鹤书院、封龙书院,影响较大,湖南有岳麓书院等也是远近知名。各地办学的情况,有的很正规,有的也比较混乱。

张居正对书院情况胸有成竹之后,便立刻写了一篇奏疏,大意是说各地书院繁多,大多办学思想混乱,聚徒祸乱,摇唇鼓舌,行非议朝政之能事。这些人威胁江山社稷安全,祸害黎民百姓。如果允许其继续存在展,对朝廷来说是重大威胁。

张居正强烈建议万历诏毁天下书院。

万历没有反驳,立刻照准。于是,各地书院尽被毁弃,在其中讲学的士人官吏,也如丧家之犬作鸟兽散。各省的直属书院,一律改为公廨(官署)。同时,张居正签文告,命各地整顿私人学校,或停业整顿,或合并,或撤销。

于是,一场毁灭书院的浩劫席卷了神州大地 。私人举办的学堂也未逃脱这一劫难。尽管张居正在那儿欣赏他这两件杰作,却埋下了积怨,为日后种下了祸根——这是后话。

赵南星从河南汝宁府回到了老家高邑。全家对南星擢升为京官的喜讯早已知晓,就像逢大喜之日似的,准备了些酒饭,招待当地要好的乡绅、邻居,好好庆贺一番。赴宴的人都送了丰盛的礼物。

真定知县和众乡绅都来到赵家,双手打拱“赵大人高升,是我县、我乡的光荣啊。”

邻居们也都笑逐颜开“南星小时我就觉得这孩子有出息,现在看果然不差,不但中了进士,这不还当了京官?”

“唉,只因为咱南星不是张居正的门生,才当了一名小小的推官。看来呀,金子在哪儿都闪光,这不就升进户部了?”

众宾客在屋里、院里高声大嗓地议论着。

听着来宾、乡邻们的议论,南星虽然口头上很低调,但同家里人一样,像喝了蜜水一样甜。他感到了“否极泰来”的惊喜。尽管到了京城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曲折、复杂万端的局面,但他毕竟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离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更近了。

真定知县送来了去京城的银两盘缠,还给订做了两件新官服。

绅士们有的送银两,有的送绸缎。

乡亲们本来就穷,送的多是自家地里出产的花生、红枣、核桃、栗子等。

邻居三婶此时已是6o多岁,她颤巍巍地用一块干净布来了一包礼品。

“南星啊,虽说我送来的礼物不值多少钱,可你一定要收下。”说着用哆哆嗦嗦的手打开了布包。大家忙问“什么礼物?”

三婶笑而不答“打开你就知道了。”布包里还装着个白布袋,打开白布口袋,露出的竟是一袋洗干净的蔓菁!

在场的人不禁松了一口气。神秘兮兮的以为是什么稀罕之物呢,原来是这司空见惯的蔬菜!有的人明显露出了轻蔑与不屑。

三婶顾不得别人的情绪,自顾说下去“别嫌这东西不好,我知道你从小就爱吃这玩艺儿。做了京官,也要经常换换味儿。”赵南星恭恭敬敬地接过布包,眼睛湿润了。

周围的人责怪地说“三婶,让他带几个蔓菁,在京城怎么吃呀?”

“我就不信京城没有个锅。有锅,和小米熬成粥,又香甜又可口。”三婶说。“物以稀为贵,京城人净吃猪肉白面,说不定还没有见过咱这稀罕物呢。”

南星拉住三婶的手,一股热辣辣的暖流涌上心头。他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才没有掉下泪来。嗓子里像被什么堵住了“三婶,你送的礼物赛过金银财宝,我一定带上!”

“这就对了。你当了大官,可不能忘了咱老百姓啊。”

南星点点头说“三婶,你的话我记住了。”

喜欢廉官赵南星传奇请大家收藏廉官赵南星传奇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