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风云乍起

不一会儿,冯保拜见。当他听张居正说已将题本交给吏部尚书张瀚时,用埋怨的口气力劝他坚决不能回老家“守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夺情”留任。无奈之中,张居正才勉强给张瀚重新写了一封亲笔信。

吏部尚书张瀚接到张居正题本不敢怠慢,赶紧派人送往宫中。前边的人刚走,又接到张居正的亲笔信。看了信之后,张瀚感到十分气愤。想不到,堂堂的辅大人张居正竟突然变脸,翻脸比翻还快。一日三变,朝令夕改,怎么如此卑鄙无耻!

一般人认为,张瀚是张居正的心腹之人。这也难怪,早年张瀚升迁之心甚切,曾巴结过张居正。张居正答应尽力为他筹划。

原来的吏部尚书杨博致仕后,廷推吏部尚书,他不犹豫地将位于第三名候选人的张瀚选中,当时就引起人们议论纷纷。

按照惯例,第三名候选人实际上是陪推,一般不在选拔之列,因为这不合常理。可张居正对张瀚大唱赞歌,来了个破格提拔。当时,张瀚对居正的确十分感激。

然而,张居正恰恰又犯了个错误,对有才干的人既然破格提拔,就应该让其放开手脚,授予重权,让对方大胆地干。尤其是吏部,主管天下官员的选拔、、考核、升迁、调派、罢黜,是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也正因为重要,张居正才对吏部不大放心,常常极为详尽、具体地过问人事任免事务。几乎是时时请示,事事汇报,重大人事裁夺均唯内阁之命是听。张瀚本人,简直成了有职无权的傀儡。

张瀚是个性极强的官吏,时间一长,引起张瀚深切不满。他对此事耿耿于怀,便开始对张居正不再尊崇,内心里也开始同他离心离德。

张居正刚刚写来请求回乡守制的题本,暗中却又派人来送私人信札,请求他代表吏部出面挽留,这不是出尔反尔、两面三刀吗?前一阵,他对张居正大权独揽,滥用私人就心怀不满,这次又看到他贪恋官位,竟然连父丧守制的祖宗成规都不管不顾,腆着脸让他“挽留”,传出去,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张瀚正在生气,又接到万历谕旨。

看罢,张瀚心中疑窦顿生。刚刚将张居正的题本交上去,片刻后就来了批复,可谓神之极。难道二人早就将此事谋划好,专等那题文吗?眼前皇上的手谕,真是皇上自己出于内心的主张吗?

如果不是,什么人手脚如此快捷地做了这么重大决定呢?况且,这是多么荒唐的决定!什么“父制当守,君父尤重”,这不是明明白白将祖宗成规弃置脑后,慰留张居正不必回乡守制吗?可巧的是,这道谕旨又同张居正写给他的私人信件内容暗合。这是偶然的巧合吗?不!

张瀚觉得手中像捧着一个刺猬,扔又扔不得,不扔又扎手,真是左右为难。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气。进退两难之际,他找到左侍郎何维柏,将他叫到无人的一间偏房。

何维柏头脑灵活,办事敏捷,极有韬略,是他的得力助手。张瀚与他交情很深。二人常私下议论朝政,简直是无话不谈。有什么难以决定裁夺之事,张瀚常喜欢找他商议。当下,张瀚把张居正上题本、写私札,皇上又以“闪电”式予以批复,挽留张居正不让他弃官奔丧的事述说了一遍。

何维柏一听甚感惊讶,脱口说道“丁忧守制乃为人大德,岂可视同儿戏。大人身为吏部尚书,可要把准尺度呀。”

张瀚看了他一跟,无奈地说“父丧不奔,成规不守,连三岁小儿都知道有悖伦理,难道我不明白?可皇上已有明谕,辅大人既有题文又有私札,叫我如何处置?生生把我夹在其中!他长叹一声“千古伦常,只怕是毁于一旦啊。”

看着尚书大人那烦闷无奈的模样,手下官吏何维柏觉得很好笑。他说“大人不必烦恼,岂不闻大智若愚之说?有些时候,世事并非只有‘可’、‘否’两种选择,这都显得浅白直露。不可、不否,不也是一种朦胧的境界吗?为难之事不置可否,大人以为如何?”

张瀚眼睛一亮“你是说不置可否,故意装胡涂?”

“唯此,才可进退自如,随机应变,余地颇大呀。”

哼哼哈哈,揣着明白装胡涂,不是张瀚做人的准则。可是面对复杂的局面,他也只得取此下策,敷衍搪塞了。

张瀚心中一阵轻松地回到公厅。这时,掌管文书的司官问起慰留辅回奏之事,张瀚若无其事地问“回奏?回什么奏?大学士奔丧,惯例应当加恩,属礼部管理的范围,与我吏部何干?”

谁知隔墙有耳,这话让刚刚走近的张四维听到了。他猛走几步赶过来,一字一顿地问“我听说皇上数次下谕命你慰留辅,你都置之不理,请问张尚书,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忠’还是‘孝’呢?”

这猝不及防的一闷棍,打得张瀚张口结舌,涨红着脸,久久说不出话来。

见张四维几句话就“治服”了张瀚,刚刚走过来窥探风向的吕调阳向他投去感激的一瞥。

张四维颇有些得意。

朝堂中也有人听不惯张瀚的过激言辞的官员。给事中王道成、御史谢思启等人纷纷站出来,指责张瀚不从国家大局着想,过分拘泥古礼,对辅的评价多有偏颇之处,并警告张瀚,他若再信口开河地胡说,大家要联名劾奏他拖延诏命之罪。

这时,张瀚头脑清醒了一些,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话有些过火,便低下头不再作声。

喜欢廉官赵南星传奇请大家收藏廉官赵南星传奇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